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王珮俐個案管理師
五歲,應該正是享受父母給予滿滿的愛與保護的年紀,一般來說連自我照顧都有問題,但五歲大的小輝卻被迫要學會長大,學會體諒父母的辛苦,學會幫忙打理家務,學會「懂」很多的事,因為,他的妹妹是個遲緩兒。
小輝長得並不高大,雙頰紅通通的,雖然沒有特別豐富的生活體驗或是華麗的玩具,但他總是熱情的、主動的與同伴分享他的一切,媽媽偶爾會背著妹妹來接他放學,也常見他興奮地嘰嘰咕咕逗妹妹開心。
這一天,他步伐蹣跚地走進教室,沒有平時的活力,只是靜靜的做著平常上課前該做的準備,偶然間,在他稚嫩的小臉上看到了一個巴掌印,面對老師的關心詢問,孩子終於忍不住掉下淚來,但他卻只口氣平淡的說:「我沒有把妹妹照顧好。」對於同學的好奇,他也只是顧左右而言他,用別的話題帶過。
隔天,園遊會的日子到來,遠遠就看見一個小小的身體,背後還綁著另外一個小小孩,小輝開心的走來,熱情的和大家打招呼,並向同伴介紹:「他是我的妹妹喔!」其他孩子對於他能背著一個真正的娃娃感到羨慕,所有的孩子圍著小輝,讓這個哥哥頗有優越感,似乎也忘記了昨天的痛與難過。
我們試著和媽媽談起昨天的事,媽媽難過的說,因為妹妹是患有罕見疾病的遲緩兒,所以從小輝稍微懂事開始,就期待他、訓練他、教導他如何幫忙照顧妹妹。昨天因為媽媽忙於家務,請小輝幫忙照顧妹妹,但小輝卻顧著看電視而讓妹妹不斷哭鬧,媽媽情急之下,就直接動手打了他。
或許媽媽因為平常照顧妹妹的需要,承受極大的壓力,會不斷要求小輝,也理所當然認為小輝應該可以幫忙,甚至將情緒轉移到小輝身上,但她心裡其實也很清楚,小輝才五歲,正是需要被愛、被保護的年紀,卻不得不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妹妹身上,每每事後充滿了懊悔,卻不知該如何跟孩子道歉。
看著小輝背著妹妹在操場上和同學們走來走去,問他:「重不重?要不要休息一下?」他卻勇敢地說:「不重啊,老師,他是我的妹妹喔!」心裡不禁對這個家庭充滿了疼惜。
家有遲緩兒,有些父母會把較多的焦點放在需要幫忙的孩子身上,直覺的認為家中其他孩子應該要學會懂事、學會幫忙,甚至希望孩子將來能承擔起照顧的責任,卻忘了孩子在這個年齡應該要享有的生活是什麼,忽略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所需要的愛與包容。
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子,照顧者在身體、精神和心靈上都承受莫大的壓力,更遑論尚未成熟的孩子,要達到成人的要求與期待有多麼辛苦!
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路程,需要大家一起努力,而發展遲緩兒童的正常手足,在生活上背負的情緒壓力也值得我們關注。或許家長可以轉換方式,把心中的期待與權威命令轉化為肯定及鼓勵,讓孩子在共同照顧的過程中學會體諒父母辛苦與遲緩手足的困境,進而自動自發幫忙,增加家庭成員間的互動,也減少親子與手足之間的隔閡。
過去或許來不及彌補,但是現在開始,一點都不遲,在關注發展遲緩兒童的同時,也讓我們給遲緩兒童的手足多一點的愛與關懷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