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產兒在生理機能未成熟前就降臨到世上,因此全身各器官均可能受到影響,例如肺臟未發育成熟而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、腦部血管較脆弱而產生腦室內出血,甚至是免疫能力較差導致容易被感染等。
一般而言,早產伴隨的新生兒急慢性問題相當多,發生後續併發症的機會也比正常嬰兒高。雖然近年醫學科技進步及醫療可近性提高,早產兒存活率已逐年提升,但如何減少、改善相關後遺症,仍是重要議題。
缺氧及未成熟的器官是造成早產兒腦部病變及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,而且各器官的疾病又會互相干擾影響,引發更嚴重後遺症。以早產兒的呼吸窘迫症候群為例,呼吸衰竭會造成腦部缺氧,也會加重腦室內出血;嚴重的腦部缺氧會發展成腦室旁白質軟化,引發腦性麻痺,導致動作發展遲緩。另外缺氧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也有關,日後視知覺及視覺動作能力將較正常兒童差。
然而,發展遲緩不一定只發生在有嚴重併發症如腦室旁白質軟化、或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。研究報告指出,某些在出院時情況良好的早產兒,可能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出現智力及動作發展遲緩、學習障礙,這是因為有些較輕微的腦部廣泛性白質損傷早期沒有明顯異狀,卻在日後逐漸出現動作失調不平衡或認知行為問題。
因此,不僅是有合併腦性麻痺、慢性肺病、視網膜病變等較嚴重疾病的早產兒需要密切追蹤,所有早產兒,尤其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,都應定期追蹤評估。研究顯示,約三成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會合併神經認知發展中重度異常,因此對這些孩子一定要長期追蹤,必要時儘早復健療育。
現今醫學觀念認為,0-3歲是孩童腦部發展最快速、也最重要的關鍵時期,發展遲緩兒童在三歲以前積極進行療育,效果會比之後進行來得顯著;因此建議家長,對於早產兒的神經學發展,如何時坐、爬、走路、說話等,都須定期追蹤,如有任何發展遲緩跡象,盡早尋求協助。早期發現、早期介入、早期治療,把握早期療育的黃金時間,孩子未來才能發展學習得更好。
(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 周彥廷)